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

原告输了,虽输犹胜;被告赢了,虽胜犹输。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刑事辩护

原告输了,虽输犹胜;被告赢了,虽胜犹输。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

* 来源 : * 作者 :
关键词: 辽宁省朝阳刑事辩护律师

     原告输了,虽输犹胜;被告赢了,虽胜犹输。

    --记发生在两医学教授之间得全国首例发现权之争2005年09月29日 附:1,起诉书2,1审代办署理词3,1审讯决书4,上诉状5,2审代办署理词6,2审判决书7,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讯委员会2002年第1号案例——教授诉教授侵犯发现权纠纷案

起 诉 书原告:教授,男,64岁,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遗传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医师),住本市新闸路1050弄8号。

    被告:候辉光,男,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神经科主任(教授,主医师),住本市延长中路500弄8号甲302室。

    

诉讼哀求:

1, 判令被告休止剽窃原告对我国首例"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简称BCMD)”得发现权,消除影响,并向原告赔礼报歉;2, 判令被告偿付原告因被告之侵权行为而给原告造成之经济损失费2万元;精神损失费1万元;3, 本案案件受理费判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1992年8月27日,梅光坚带其7岁患儿鲍梦艺至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病院(现改称为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遗传学教研室遗传咨询专家门诊处向原告入行遗传咨询。

    梅光坚称:鲍梦艺自幼4肢无力,3岁才学会走路。

    智力发育正常。

    其祖父,父亲,姑母自幼均有类似情况。

    要求原告对该病入行诊断并解答有无治疗措施。

    经初步检查,结合梅光坚对鲍梦艺及其家属成员得病史先容,原告初步诊断鲍梦艺患有"肌营养不良症”,遗传方式为"AD”(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为入1步确诊病情并对症下药,原告向梅光坚建议,让鲍梦艺住院诊治。

    因原告所在遗传学教研室无病床,而该院神经内科设有病床,原告决定请该院神经内科会诊,并让鲍梦艺于8月29日起住进该院神经内科病房。

    随后,原告带梅光坚,鲍梦艺到神经内科魏新医师处哀求会诊。

    魏新医生对鲍梦艺之病得门诊诊断意见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并于当日向鲍梦艺开出《进院单》。

    1993年8月29日,鲍梦艺住入甘泉病院神经内科7东病室25号床,住院号为5540。

    神经内科对鲍梦艺所患疾病得进院诊断意见仍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院后,又入1步诊断为"Duchenne型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

    1992年9月6日下战书2时起至越日凌晨医生查房时这段时间内,鲍梦艺自动出院。

    神经科对鲍梦艺得出院诊断意见依然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鲍梦艺住院期间得某日早上,原告曾应神经内科之邀,偕同事张宇瑾1起至神经内科病房对鲍梦艺入行会诊。

    当原告在神经内科病房办公室望到鲍梦艺病史中有"DMD”诊断结论时,立即指出,鲍梦艺所患疾病尽非"DMD”。

    因"DMD”病患者均不能活至成年,无女病人,且病情很凶险。

    而鲍梦艺所患之病有家族传递现象,家族中有女病人,病情发铺温顺。

    入而提出,该病有可能是BCMD,因该病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疾病》(英文名:Mendclian inheritance in man)1书第9版记载得国际上仅有得两个家系BCMD得病情记载有相似之处。

    但据该书先容,对该病得最后确诊必定要依赖对病人肌肉活组织作电子显微镜检查。

    典型得表现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肌肉细胞得细胞质内呈现大量得线粒体堆积。

    于是,原告建议病人及其家属做肌肉活组织电镜检查。

    1992年9月15日,原告约鲍梦艺及鲍梦艺之姑妈到甘泉病院遗传科做采取活检标本手术。

    标本采取后分为两份,每1份都包括两个病人得活检标木。

    其中1份于当日送甘泉病院病理科作光镜检查,另1份送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做电镜检查。

    1992年9月28日,甘泉病院病理科出两份《病理检修讲演书》(病理号分别为:921832,921833)。

    1992年11月17日,应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通知,原告携人前去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入行电镜观察,选择,决定摄影内容和数目,并从原告在研得2211科研课题经费中暂支320元支付电镜检修费。

    电镜观察结果证明,鲍梦艺及其姑妈所患之病与国际上仅有得两个家系报道1致,为BCMD。

    1段时间后,张宇瑾应原告要求至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取电镜检查得底片和照片,无获。

    经告,该底片和照片已被甘泉病院神经科得人(即被告)取走。

    1993年4月至8月,原告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并科研合作。

    行前,曾嘱张宇瑾医生向被告要归由被告从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擅自取走得鲍梦艺及其往姑妈之活检底片和照片,并据此迅速写成病例讲演加以报道。

    1992年11月17日,自与原告等同往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对鲍梦艺及其姑妈之活肌标本作电镜观察后,被告就起剽窃之念。

    之后,被告首先抢在原告之前,至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擅自取走由原告送检得鲍梦艺及其姑妈得活肌电镜检修底片和照片,以资其剽窃之用,同时,虽经张宇瑾1再追讨,迟迟不将底片交出,以防原告将发现成果及时宣布于世。

    入而,被告非法篡改鲍梦艺住院病案记实,制造被告系我国首例BCMD病例得发现者得假象。

    基于上述预备后,1993年5月25日,被告率先向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社投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得良性先大性肌营养不良症》1文。

    该文列被告为第1作者。

    文中有"我们近来在上海发现得……”字样。

    该文于1993年11月16日修归,发表于《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年6月第27卷第3期。

    被告投出上文后,遂将鲍梦艺及其姑妈之活肌电镜检修之底片及照片交给了张宇瑾。

    1993年11月8日,原告同张宇瑾根据上述照片写成《先天性良性肌营养不良1家系》之病例讲演,并投稿至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社。

    该文于1994年3月28日修归,发表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4年10月第11卷第5期。

    1996年,被告以其《肌营养不良症得基础和临床研究》1文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申报科研成果奖,得2等奖。

    1996年10月,在上海医学会1996年第4季度神经科病例讨论会上,被告又提出BCMD病例得发现成果,并称其是海内BCMD病例得第1位发现人。

    1997年4月初,被告在参加于我国昆明召开得《世界华人神经科学术会议》期间,向会议提交名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BCMD)得临床病理研究》1文,文中再次将原告之研究成果窃为已有。

    综上,原告以为,原告为海内BCMD病例得独1发现者,证据确凿。

    被告数次撰文,将原告之科研成果占为已有,并以此申报科研成果,不但侵犯了原告之发现权,而且使原告之精神受到严峻折磨,经济上遭受到巨大得损失。

    为保护原告之正当权益,特此起诉,哀求法院予以支持。

    

此致

上海市第2中级人民法院

具状人:教授1997年8月

代 理 词

审讯长,审讯员:

上海市国鑫律师事务所接受教授得委托,指派本人担任邱教授诉教授发现权纠纷1案中教授得诉讼代办署理人,现就事实和法律提出代办署理意见如下:1,鲍氏家系所患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以下用英文简称BCMD是海内已发现得该病症得首例。

    

2,原告是海内首例BCMD得独1发现人。

    

1992年8月27日,原告在接受梅光坚对鲍梦艺之病入行遗传门诊咨询时,将鲍梦艺之病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英文简称为AD)。

    在1992年8月底至9月初鲍梦艺住院期间,原告应被告暗里邀请对鲍梦艺之病入行会诊时,发现被告将鲍梦艺之病诊断为"何型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遂当场指出其错误。

    事后,经翻阅文献,原告以为,鲍梦艺之病可能为当时国际上仅发现两例,海内尚未发现得BCMD。

    同时指出对患者做活肌电镜检修是当时对该病入行确诊得独1方法。

    1992年9月15日,原告约请鲍梦艺及其姑妈至原台单位提取患者活肌并送至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作活肌检修。

    1992年11月18日,原告通知被告同往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入行患者活肌电镜观察,并从自己在研得221-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479.43元暂支电镜检修费。

    该日,通过对电镜下患者肌肉组织特殊结构得观察和分析,原告认定,鲍梦艺及其家族中有关亲友患有BCMD,从而完成了对该病得发现过程,而被告却从那天开始才对该病有所熟悉并于此后对该病入行研究逐1而不是发现。

    3,原告因其发现海内首例BCMD而天然取得对该病得发现权。

    

在我国,公民对其法定权利得取得有天然取得和要式取得两种方式。

    除依法划定必需经由某种程序才能取得某种权利者,都为天然取得。

    我国《民法通则》第97条第1款划定:"公民对自己得发现享有发现权。

    发现权人有权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但至今为止,我国无任何法律划定发现人必需经由某种特定得程序才能对其发现享有发现权。

    而《民法通则》第97条第1款第2款得划定仅仅表明:发现人因其取得发现权而同时取得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得派生权利。

    对派生权利得行使状况并不影响发现人对发现权得取得。

    换言之,不可以发现人是否行使发现权得派生权来判定发现人是否对其发现享有发现权。

    由此,原告从通过1系列得研究,证明鲍梦艺及其家族中1些亲友患有BCMD1刻起,就天然取得了对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权。

    4,原告对我国首例DCND得确诊符合我国法律有关"发现”尺度。

    

对于何种发现才能取得发现权,即法律意义上得"发现”尺度是怎么,《民法通则》并无明文划定。

    但是,早于1979年11月21日由国务院发布,并与1993年6月28日由国务院第2次修订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划定,"凡集体和自己阐明天然现象,特性和规律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得发铺中有重大意义得,可授予天然科学奖."与此相应,1993年5月8日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对获得该奖得前提作了详细得,列举式得划定。

    而1993年7月2日由第8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提高法》第5十4条第1款,第2款对我国设立得天然科学奖得奖励对象作了明确界定,指出该奖专门"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天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得公民."由此推定,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所划定得获奖前提者,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人,其行为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

    原告发现得我国首例BCMD固然在国际上属于第3例,但前两例都发生在北欧白色人种之间,鲍氏家系病例在亚洲黄色人种间尚为首次发现。

    该发现为我国人体遗传医学得研究开辟了新得领域,为在我国科学锝诊断,治疗该病奠定了良好得基础。

    之后,包括被告在内得1些人士,甚至海外人士纷纷采用此结论,并对此病例入行反复得研究。

    由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3条得划定,原告发现我国首例BCMD得行为符合该条划定得"对天然现象和规律得新发现”,"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进步前辈水平,对于促入科学技术得提高有重大意义.","主要论著己在海内外公然发行得学术期刊上发表1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海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得获奖前提,也即符合我国法定得构成"发现”得前提。

    5,被告对原告发现权得侵犯己成铁得事实。

    

1992年11月18日,被告在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对患者活肌入行电镜观察,通过电镜望见患者肌肉组织得特殊结构时,燕服膺于原告得先前判定,并由此引发对该病得研究爱好和对原告得侵权恶意。

    之后,被告通过向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冒领电镜拍摄底片,篡改鲍梦艺住院病例等手段作侵权预备。

    然后,自1993年11月起至1996年12月止,被告通过不同得手法,在不同得范围内和不同得程度上公然宣称自己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6,原告向法院提起本诉未超过法定时效。

    

1993年11月,被告在本单位学术成果交流会上首次以公然方式声称自己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原告念其范围小,影响不大而不予计较。

    1996年7月,原告首次得知被告在1994年6月于《中华神经精神杂志》发表文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文中宣称自己为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之1,将自己署名为第1作者,擅自将原告列为第5作者。

    文中论及得有关遗传题目有常识性错误。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是1本国家级得,向全世界发行得医学学术刊物,其影响既广又深。

    由此决定,该此侵权与前次侵权有着质得不同。

    对此,原告立刻作出1系列得反映,包括向《中华神经精神杂志》社提出书面质疑,向本单位领导反映情况,要求领导出头具名质令被告改过,不再重犯,等等。

    在与被告得前述非讼交涉过程中,原告还得知,被告于1996年10月于上海医学会1996年第4季度神经科病例讨论会上再次声称自己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1997年8月,原告就被告前述更为恶劣得侵权行为向法院就提起诉讼,完全在法定诉讼时效范围内。

    7,原告因被告之侵权行为引起了实际得经济和精神损失,被告应予赔偿。

    

综上所述,原告之诉讼哀求所据事实清晰,证据确实。

    充分,符正当律划定,请予支持。

    上海市国鑫律师事务所

律师 汪敏华

1999年3月十5日上 海 市 第 2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民 事 判 决 书(1997)沪2中经初(知)字第641号原告教授,男,1933年6月7日出生,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遗传学教研室主任,住本市新闻路1050弄8号。

    委托代办署理人汪敏华,上海市国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教授,男,1937年5月10日出生,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神经内科主任,住本市延长中路500弄8号甲302室。

    委托代办署理人丘仰东,上海市白玉兰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办署理人李闽,上海市白玉兰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教授诉被告教授发现权1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入行了公然开庭审理。

    原告及其委托代办署理人汪敏华,被告及其委托代办署理人丘仰东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1992年8月底至9月初患者鲍某住院期间,原告应被告邀请入行会诊时,发现被告得诊断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遂当场指出其错误。

    事后,经翻阅文献,原告以为,鲍某之病可能为当时国际上仅发现两例,海内尚未发现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以下简称BCMD)。

    同时指出对患者做活肌电镜检修是当时对该病入行确诊得独1方法。

    1992年9月15日,原告约请鲍某及其姑妈至原告单位提取活肌并送至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检修。

    1992年11月18日,原告通知被告同往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入行患者活肌电镜观察。

    并从自己在研得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479.43元暂支电镜检修费。

    该日,通过对电镜下患者肌肉组织特殊结构得观察和分析,原告认定,鲍某及其家族中有关亲友患BCMD,从而完成了对该病得发现过程,是海内已发现得该病症得首例。

    原告是海内首例BCMD得独1发现人,天然取得对该病得发现权。

    原告对我国首例BCMD得确诊符合我国法律有关"发现”尺度。

    对于法律意义上得"发现”尺度,《民法通则》并无明文划定。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提高法》可以推定,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所划定得获奖前提者,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人,其行为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

    原告发现得我国首例BCMD固然在国际上属于第3例,但前两例都发生在北欧白色人种之间,鲍氏家系病例在亚洲黄色人种间尚为首次发现。

    该发现为我国人体遗传医学得研究开辟了新得领域,为在我国科学锝诊断,治疗该病奠定了良好得基础,符合我国法定得构成"发现”得前提。

    被告在通过电镜望见患者肌肉组织得特殊结构时,服膺于原告得先前判定,并由此引发对该病得研究爱好和对原告得侵权恶意。

    之后,通过向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冒领电镜拍摄底片,篡改其住院病例等手段作侵权预备。

    此后,自 1993年11月起至1996年12月止,被告通过不同得手法,在不同得范围内和不同得程度上公然宣称自己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1993年11月,被告在本单位学术成果交流会上首次以公然方式声称自已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原告念其范围小,影响不大而不予计较。

    1996年7月,原告首次得知被告在1994年6月于《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发表文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文中宣称自己为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之1,将自己署名为第1作者,擅自将原告列为第5作者。

    文中论及得有关遗传题目有常识性错误。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是1本国家级得,向全世界发行得医学学术刊物,其影响既广又深。

    因此该次侵权与前次侵权有着质得不同。

    此外,被告于1996年10月于上海医学会1996年第4季度神经科病例讨论会上再次声称自己是我国首例BCMD得发现者。

    1997年8月,原告就前述被告得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完全在法定诉讼时效范围内。

    原告哀求:1,判令被告休止剽窃原告享有得我国首例"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得发现权,消除影响,并向原告赔礼报歉;2,判令被告偿付原告因被告侵权行为而给原告造成得经济损失2万元;精神损失1万元。

    被告辩称:原告指责被告剽窃发现权毫无事实依据,且原告所诉事项已超出了诉讼时效。

    被告执笔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以下称《常》文)1文,曾在93年11月甘泉病院院庆学术年会上交流过。

    当时原告并未提出异议。

    94年6月《常》文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

    同月张宇瑾,邱教授根据统1病案资料撰写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海内首例家系研究及其分类题目得探讨》(以下称《良》文)1文在《临床》杂志发表。

    《良》文得作者是如下排列得: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张宇瑾,邱教授;神经内科学教研室候辉光,金荣祥,吕立夏。

    2文发表以后,2室息事宁人,原告也未提出过异议。

    《良》文得最后1段写道"本文通过对我们发现得BCMD家系得报道及研究……”,这里所写得"我们”,当然也包括被告。

    被告是BCMD病例理所当然得发现人之1,根据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病案资料撰写文章,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得权利,不发生对他人侵权得题目:1.患者鲍某是住进被告神经内科病房得,是被告和神经内科得医护职员对其入行观察,检查,诊治和记实有关病情得。

    2.被告也是对患者鲍某及其患相似病得姑妈得肌肉活组织作光镜和电镜检查得主张人之1。

    3.采取活检标本手术是在神经内科病房入行得(原告说是在遗传室做得,这不是事实),是被告主刀,神经内科其他职员协助完成得。

    并由神经内科送光镜和电镜室制作超薄切片(铜网)。

    4.在上医大电镜室观察超薄切片,是由被告主要操纵观察得。

    在工作了近1小时后,原告才来到电镜室。

    因原告不谙电镜技术和细胞超微结构理论与实践,仍由被告继续操纵,让其观察由被告发现得超微病理改变。

    神经内科对患者鲍某得病开始时是诊断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但后来通过对活肌电镜检查有了入1步得熟悉,初步以为是BCMD,在当时被告得工作手册上已有反映,并对原来得诊断意见作了修正性得批注。

    这并不违背怎么划定。

    原告在诉状上称,某日早上他应邀与张宇瑾医师来到神经内科会诊,并提出该病"可能是BCMD”。

    原告是否到神经内科来会诊过,被告不清晰,但被告并未邀请他来会诊过。

    负责患者鲍某得床位医师吕立夏证实,她当时没有听到过原告提出该病"可能是BCMD”得望法。

    遗传室得张宇瑾医师也证实会诊时原告没有提出过这种望法。

    会诊后,原告归往查了大量资料,然后对张说可能是BCMD,但要作电镜检查后才能确定。

    退1步说,原告在会诊时提出过"可能是BCMD”得望法,就可拥有BCMD病例得独有发现权吗?原告在诉状上也承认"对该病得最后确诊必定要依赖对病人肌肉活组织作电子显微镜检查”。

    当时尚未入行电镜检查,尚不具备作出确诊得科学基础。

    "可能”只是1种猜想,猜想不即是真正得发现。

    何况当时原告并没有提出过。

    所谓发现是指对天然现象,特征或规律提出前所未有得阐述。

    资料表明,BCMD病例在他国早已被发现,这已有公论。

    有关报导和论文也早已传进中国。

    所以在我国不可以再称为法律意义上得"发现”,不可能取得发现权。

    原告提起发现权纠纷诉讼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得。

    退1步说,暂算本案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发现,发现权人应是原,被告所在得单位,发现人应由单位确定。

    再退1步说,不仅暂算本案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是新发现,而且暂算是原告得自己行为,因原告得起诉已超逾了诉讼期限,原告已丧失了诉权。

    何况,从实体上讲本案病例得发现,不仅是职务行为,而且是群体行为,被告从中起到主要作用,原告并未做过多少详细工作,更未就此病例亲身撰写过1篇论文。

    更何况,在我国,只有通过申报,依法获得得发现权才受法律保护。

    原告教授根本不具备这个前提。

    哀求驳归原告得诉讼哀求。

    经审理查明,1992年8月27日患者鲍某至原告所在得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名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遗传咨询门诊咨询所患疾病得诊断及有无治疗措施。

    原告根据鲍得病症诊断为:肌营养不良,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决定:请神经内科会诊,29日进院。

    鲍随即至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神经内科门诊诊断意见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于当天开出进院单。

    8月29日鲍住进神经内科病房,9月6日下战书至7日凌晨住院医生查房之前期间,鲍自动出院。

    鲍住院期间,原告应邀至神经内科会诊,得知该科诊断结论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即断言诊断错误。

    事后,原告经校阅阅兵文献,以为鲍得病症可能是BCMD,并提出对患者入行活肌光镜,电镜检查。

    9月15日,原告约请鲍某及其姑妈至该院做采取活检标本手术。

    手术由被告主刀,标本由神经内科工作职员以遗传学教研室名义送该院作光镜检查,以原告为联系人送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作电镜检查,用度由原告从自己得在研课题经费中列支。

    1992年11月18日,原告通知被告同去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入行患者活肌电镜观察。

    电镜观察由被告操纵。

    通过电镜观察,鲍某所患疾病被确以为"BCMD”。

    被告根据该病例撰写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1文,于1993年11月在院庆交流会上宣读。

    文中有"我们发现……”等语。

    1994年6月该文刊登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同月,原告作为作者之1得《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海内首例家系研究及其分类题目得探讨》1文在《临床》杂志发表。

    经检索,此前海内无相同病例讲演。

    原告在1996年7月发现《常》文,提出异议,随后提起诉讼。

    鲍某住院期间,病案号为05540,自鲍住院至自动出院,神经内科得数次诊断均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

    在对鲍某活肌电镜检查后,被告对鲍病案中原"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明确诊断记实作了由确以为"入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到怀疑为"BCMD”,最后确认系"BCMD”得修改。

    以上事实有双方陈述,金荣祥等证人证言及鲍某病案等书证等证据证明。

    本院以为,发现权是发现人对其发现所享有得精神权利。

    取得发现权得条件是完成科学发现。

    法律意义上得发现,是指科学发现,与日常糊口中所说得发现内涵和意义截然不同。

    科学发现是通过观察,研究,试验或推理,从而以明确得方式得出前人未知得对客观世界固有得事物,规律,特性,现象得熟悉。

    科学发现具有给人类熟悉水平带来根本变化得价值,其内容具有"新奇性”。

    科学发现得"新奇性”在空间上是"世界范围”,时间上为"前所未有”。

    是否具有新奇性,是衡量是否属于"发现”得尺度。

    根据信息检索结果,可以认定本案涉及得病例系我国首例确诊为BCMD得病例。

    原告依据所把握得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治疗经验,否定被告得诊断意见,提出与结果相符得诊断方向,并据此提出电镜检查建议,终极确诊得事实,充分说明了原告在我国首例BCMD病症得确诊过程中得主导和决定性得作用。

    作为海内第1例确诊得BCMD病例,无疑会给我国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得影响,其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若以"发现”得新奇性尺度衡量,无法得出此项成果属于"发现”得结论。

    国际有关文献对BCMD疾病,症状,诊断手段,已有记载或先容。

    因此无论是鲍某被确诊为BCMD得诊断方法,仍是病症确诊结果显示得在欧洲以外埠区得亚裔人群中也患有BCMD得现象,或者该病例为我国范围内临床诊断首次确诊得实例,都不足以证实具有"发现”所要求得新奇性。

    其次,从原告认可并作为作者署名发表在《临床》等杂志上,被告刊载于《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得文章也可以望出,两篇文章在讲演鲍某病症与有关文献对"BCMD”描述相符得实例后,讨论部门得内容旨在说明得是,诊断结果得准确以及获得准确结论得心得。

    而对于"BCMD”病因,或者其诊断方法,或者BCMD在亚裔中存在得现象得启示,并没有提供更新得熟悉。

    因此以"发现”得意义比较,该病例只是对已知事实得印证,而没有达到熟悉立异得高度,不具有新奇性,原告以此为由提出其"发现”并享有发现权得诉讼主张,本院不予支持。

    关于被告主张原告超过诉讼时效1节,从行为实施角度说,被告在内部宣读论文和在公然发行得学术刊物上刊登文章,是两项行为。

    后1项行为虽早于1994年6月就已实施,但原告直至1996年7月才获悉得事实已由证人证言证明,原告于1997年8月提起诉讼并未超过诉讼时效。

    被告得诉讼主张;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首例BCMD得确诊绝管对于临床诊治和研究具有不可低估得积极意义,但从发现得意义出发入行考量,尚不能称作"发现”。

    原告主张其完成发现并享有发现权得理由不足,其诉讼哀求本院不予支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十7条第1款划定,判决如下:原告教授得诉讼哀求不予支持。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210元由原告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投递之日起十5日内,向本院提出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谢 晨审 判 员:薛春荣代办署理审讯员:陈 默2OOO年玄月2十5日书 记 员 任文风

上 诉 状上诉人:教授(原审原告),男,1933年6月7日出生,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遗传学教研室主任,住本市新闻路1050弄8号。

    被上诉人:教授(原审被告),男,1937年5月10日出生,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病院神经内科主任,住本市延长中路500弄8号甲302室。

    

上诉人因不服上海市第2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1审法院)(1997)沪2中经初(知)字第641号《民事判决书》之判决(以下简称1审讯决),特依法提起本上诉。

    

上诉哀求:

1, 撤销1审讯决,依法改判,支持上诉人在原审期间所提出得诉讼哀求;2, 本案1审并2审案件受理费判由被上诉人承担。

    

事实和理由:

1,1审讯决所认定之事实清晰,准确,证据确凿充分

2, 1审讯决合用法律不当

1审讯决通过1审讯决书,从"本院以为……”起至"被上诉人得诉讼主张;本院不予支持."止,用了5个天然段得篇幅阐述其不支持上诉人之诉讼哀求得理由:上诉人在中国(包括整个亚裔黄种人中)发现得首例"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以下简称"BCMD”)在国际范围内不具有认定某人具有某项发现权所必需具备得"新奇性”特征。

    上诉人以为,1审法院在该5个天然段得说理中,无1个"法”字。

    认定上诉人对我国首例"BCMD”病例具有发现权,既有1审法院认定得事实依据,又有我国立法机构确立得法律依据。

    (1)国际上至今没有1个公认得有关认定发现人对其发现拥有发现权得国际规则。

    

前苏联曾开人类历史在这1领域内得先河,起草了1个相关法律文件在其本国及其友邦――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施行,并将此法案交给国际社会,试图经1定数目得国际社会成员承认后在国际范围内通行,但该法案至今因不到商定得十6个国家承认而被搁置至今。

    (2)世界范围内,各国对发现权得调整都通过制定其海内法来实现。

    在我国,调整"发现权”关系得同样是海内法。

    

(3)我国法律对"发现权”关系得调整建立有完整而慎密得法律体系。

    

其1,我国《民法通则》在我国设立了"发现权”。

    《民法通则》第97条划定:"公民对自己得发现享有发现权。

    发现权人有权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其2,我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科学技术提高法》对《民法通则》中得"发现”概念作了详细而详绝得诠释。

    1979年11月21日由国务院发布,又于1993年6月28日由国务院第2次修订得《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划定,"凡集体和自己阐明天然现象,特性和规律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得发铺中有重大意义得,可授予天然科学奖."与此相应,1993年5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实施细则》,对获得该种天然科学奖励得前提作了详细,列举式得划定。

    1993年7月2日,第8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法》,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54条第1款,第2款对我国设立得天然科学奖得奖励对象作了明确界定,指出该奖专门"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天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得公民."由此推定,凡是符合《实施细则》所划定得获奖前提者,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人,其行为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

    该实施细则自始至终没有要求,获奖人所取得得成果1定要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新奇”。

    (4)上诉人对我国首例"BCMD”病例得发现,其科学价值完全符合该细则划定得获奖前提。

    

上诉人发现得我国首例"BCMD”固然在国际上属于第3例,但前两例都发生在北欧白色人种之间,鲍氏家系病例在亚洲黄色人种间尚为首次发现。

    BCMD是1种遗传病,并不是所有得遗传病都存在于世界上各自己种中,这不是天然界得普遍规律和现象。

    本案中得BCMD是1种极为罕见得遗传病例,即使加上本案原告得发现,也只能证实BCMD仅存在于北欧白色人种与亚洲黄色人种之间。

    在本案原告发现BCMD之前,BCMD是否存在于亚洲黄色人种之中显然是未知得。

    对未发现得事实不应也不可能存在印证题目。

    由此,该发现为我国人体遗传医学得研究开辟了新得领域,为在我国科学锝诊断,治疗该病奠定了良好得基础。

    自上诉人通过运用实验室方法对其发现入行最后证明并将结果宣布之后,包括被上诉人在内得1些人士(包括海外人士)纷纷采用此结论,并对此病例入行反复得研究。

    海内多个相关学术会议得组织者也曾将对此病例得先容并研究列进会议议程。

    由此,根据《实施细则》第3条得划定,上诉人发现我国首例"BCMD”得行为符合该条划定得"对天然现象和规律得新发现”,"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进步前辈水平(注:不是尽对领先),对于促入科学技术得提高有重大意义”,"主要论著己在海内外公然发行得学术期刊上发表1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海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得获奖前提,也即符合我国法定得构成"发现”得前提。

    由此,1审法院关于"该病例只是对已知事实得印证,而没有达到熟悉立异得高度……”得认定,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5)1审讯决合用法律错误在于其所依据得是与现行法律相悖得学理解释,而不是法律本身。

    

1审法院在其判决书中长5个天然段得说理部门,究实在,不外是现行教科书得翻版,而现行教科书不能作为法律予以合用。

    其1,现行教科书在对发现权意义上得"发现”内涵及外延得论述与现行法律划定大不1致。

    其中得不同在前文和1审讯决书内都有具体阐述,不再赘言。

    其2,现行教科书绝管也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现行法律,但其体例和基本观念却是5十年代前苏联相关教科书得翻版,在对现行法律诠释时有重大误解。

    其误解集中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1,对发现必需具有得"新奇性”得理解,教科书夸大在世界范围内得"新奇性”,而现行法律未作此夸大。

    2,对发现权得取得,教科书夸大要式取得,即通过1定得申报审批程序才能取得,而现行法律却无此划定。

    理由为:(1)在我国,公民对其法定权利得取得按是否必需经由某种对特定得程序分为天然取得和要式取得两种方式。

    除依法划定必需经由某种程序才能取得某种权利而为要式取得者外,都为天然取得。

    我国《民法通则》第97条第1款划定:"公民对自己得发现享有发现权。

    发现权人有权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但至今为止,无任何其它法律划定发现人必需经由某种特定得程序才能对其发现享有发现权。

    (2)教科书将发现权得取得理解为要式取得,是对我国法律划定得,发现权人为实现其因获得发现权而派生得,取得奖金和奖励得方式――申报,审批程序得误解。

    与《民法通则》第97条关于发现人因其取得发现权而有权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得划定相适应,《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科学技术提高法》对发现人如何取得这种派生权利作了详绝划定,但这不是对发现人如何取得其发现权得划定。

    发现人通过这种程序得到得只是奖励证书和奖金,而不是发现权证。

    在1国法律对某1法律关系得调整制定有严密,明确又实用得法律体系时,该国法院得判决所依据得只能是现行法律而不是教科书,更何况那教科书是1本严峻误解现行法律得书。

    此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2OOO年玄月2十5日

代 理 词

审讯长,审讯员:

上海市德尚律师事务所接受教授得委托,指派本人担任邱教授诉教授发现权纠纷1案上诉审中教授得诉讼代办署理人。

    现本代办署理人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代办署理意见如下:3, 1审讯决所认定之事实清晰,准确,证据确凿充分

4, 1审讯决合用法律不当

1审讯决通过1审讯决书,从"本院以为……”起至"被上诉人得诉讼主张;本院不予支持."止,用了5个天然段得篇幅阐述其不支持上诉人之诉讼哀求得理由:上诉人在中国(包括整个亚裔黄种人中)发现得首例"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以下简称"BCMD”)在国际范围内不具有认定某人具有某项发现权所必需具备得"新奇性”特征。

    本代办署理人以为,1审法院在该5个天然段得说理中,无1个"法”字。

    认定上诉人对我国首例"BCMD”病例具有发现权,既有1审法院认定得事实依据,又有我国立法机构确立得法律依据。

    其1,我国《民法通则》在我国设立了"发现权”。

    《民法通则》第97条划定:"公民对自己得发现享有发现权。

    发现权人有权就自己得发现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其2,我国《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科学技术提高法》对《民法通则》中得"发现”概念作了详细而详绝得诠释。

    1979年11月21日由国务院发布,又于1993年6月28日由国务院第2次修订得《天然科学奖励条例》划定,"凡集体和自己阐明天然现象,特性和规律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得发铺中有重大意义得,可授予天然科学奖."与此相应,1993年5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实施细则》,对获得该种天然科学奖励得前提作了详细,列举式得划定。

    1993年7月2日,第8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法》,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54条第1款,第2款对我国设立得天然科学奖得奖励对象作了明确界定,指出该奖专门"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天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得公民."由此推定,凡是符合《实施细则》所划定得获奖前提者,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人,其行为均为我国法律意义上得发现。

    该实施细则自始至终没有要求,获奖人所取得得成果1定要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新奇”。

    (4)上诉人对我国首例"BCMD”病例得发现,其科学价值完全符合该细则划定得获奖前提。

    

上诉人发现得我国首例"BCMD”固然在国际上属于第3例,但前两例都发生在北欧白色人种之间,鲍氏家系病例在亚洲黄色人种间尚为首次发现。

    BCMD是1种遗传病,并不是所有得遗传病都存在于世界上各自己种中,这不是天然界得普遍规律和现象。

    本案中得BCMD是1种极为罕见得遗传病例,即使加上本案原告得发现,也只能证实BCMD仅存在于北欧白色人种与亚洲黄色人种之间。

    在本案原告发现BCMD之前,BCMD是否存在于亚洲黄色人种之中显然是未知得。

    对未发现得事实不应也不可能存在印证题目。

    由此,该发现为我国人体遗传医学得研究开辟了新得领域,为在我国科学锝诊断,治疗该病奠定了良好得基础。

    自上诉人通过运用实验室方法对其发现入行最后证明并将结果宣布之后,包括被上诉人在内得1些人士(包括海外人士)纷纷采用此结论,并对此病例入行反复得研究。

    海内多个相关学术会议得组织者也曾将对此病例得先容并研究列进会议议程。

    由此,根据《实施细则》第3条得划定,上诉人发现我国首例"BCMD”得行为符合该条划定得"对天然现象和规律得新发现”,"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进步前辈水平(注:不是尽对领先),对于促入科学技术得提高有重大意义”,"主要论著己在海内外公然发行得学术期刊上发表1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海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得获奖前提,也即符合我国法定得构成"发现”得前提。

    由此,1审法院关于"该病例只是对已知事实得印证,而没有达到熟悉立异得高度……”得认定,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5)1审讯决合用法律错误在于其所依据得是与现行法律相悖得学理解释,而不是法律本身。

    

1审法院在其判决书中长5个天然段得说理部门,究实在,不外是现行教科书得翻版,而现行教科书不能作为法律予以合用。

    其1,现行教科书在对发现权意义上得"发现”内涵及外延得论述与现行法律划定大不1致。

    其中得不同在前文和1审讯决书